近期,部分媒体报道了消费者遭遇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情况。一些保险从业人员假借介绍保险产品名义,向消费者推销P2P等非保险金融产品,以“保本高收益”引诱消费者出资购买。这类骗局通常涉嫌非法集资,造成消费者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为防范P2P 网络借贷风险,辽宁保监局提示保险消费者注意以下事项:
一、销售人员非法推销P2P等非保险金融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1、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销售“理财产品”。不法人员冒充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合作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分红补偿”、“保单核算”、“保单升级”等名义诱骗消费者到不法机构办公地点,以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为由劝说消费者退保,以“高额回报”诱导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
2、保险从业人员非法销售P2P网络借贷产品。个别保险从业人员假借介绍保险产品名义,向消费者推销P2P等非保险金融产品,以“保本高收益”引诱消费者出资购买。
3、承诺P2P产品高收益,诱导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有P2P平台销售人员号称公司开发的“保单收益补偿产品”具有高年化收益率,实际与保险产品毫无关系。
二、核实资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销售非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同时,销售人员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前必须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若遇到可疑邀约,请提高警惕,通过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核实相关人员是否确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相关地址是否确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地址。
三、细读合同,正确认识保险产品功能
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人身保险主要是针对被保险人发生年老、疾病、伤残、死亡等保险责任时提供保险保障。尽管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消费者在签署合同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内容,确认保险产品的条款和重要信息(如保险责任、缴费方式、承保公司等),防止以假乱真。同时,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承担退保损失。
四、理性消费,不受“保本高收益”迷惑
消费者在购买P2P等非保险金融产品时,应当了解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成正比,不要盲目相信推销人员“保本高收益”的承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正规销售渠道购买非保险金融产品。
五、提高警惕,远离非法集资陷阱
承诺高额收益是非法集资案件的典型特征,建议广大消费者勿受“高额回报”诱惑,轻易将正常保单退保或质押,购买所谓“高息理财产品”或P2P产品,误入非法集资陷阱,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原文链接:bxjg.circ.gov.cn//web/site43/tab7419/info411946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