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法金融中介 保障合法金融权益
近年来,非法金融中介以“全额退保”“债务减免”“代理维权”等为诱饵,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虚假宣传揽客,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相对欠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特点,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相关业务,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非法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类型一:非法存贷款中介
特征:无资质经营,虚假承诺
以“银行渠道部”“银行合作机构”“银行内部人员”等名义,谎称有内部渠道可以降低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或加快放款进度,通过协助借款人伪造虚假材料、包装或虚构借款人资质和贷款交易背景,提供受托支付通道,收取所谓的“服务费、账户管理费、放款手续费、保证金”等各种高额费用。
类型二:非法代理退保理赔
特征:捏造销售误导,伪造理赔材料
非法代理退保以“全额退保”“维权服务”为幌子,夸大保险产品缺陷,煽动消费者虚构销售误导证据恶意投诉施压,逼迫保险公司赔付,以此向客户收取退保金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服务费。
非法代理理赔由非被保险人协助客户伪造医院诊断证明、虚开车辆维修发票等材料申请理赔,甚至引导客户人为制造单方虚假事故、过户高端老旧二手车故意碰撞、虚增维修项目抬高定损金额等,并通过恶意投诉达到赔付目的。
类型三:恶意逃废债务
特征:投诉违规放贷,逼迫减免息费
针对贷款、信用卡逾期客户,以“债务减免”名义向客户传授减免息费、延期还款等“技巧”,教唆或直接代客户投诉金融机构“违规放贷”,伪造或虚构材料,恶意投诉与舆论施压,阻挠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和解或与第三方调解组织开展纠纷调解,并向客户收取高额服务费。部分非法中介甚至骗取客户信用卡及密码,从事套现、刷流水等违法活动。
类型四:不正当反催收
特征:虚构暴力催收,阻碍催收沟通
以“专业律师24小时在线解答”“成功处理上万个案例”等噱头制造虚假成功案例和口碑,要求债务人提供个人信息用于制作虚假证件、假装弱势群体,以“暴力催收”“侵犯隐私”为由,指导债务人激化与催收员矛盾,借机索要赔偿、敲诈勒索。
不当维权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风险一:法律责任风险。消费者因受非法中介诱导而参与恶意投诉、编造事实、伪造证据,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需承担刑事责任。不当维权行为还可能侵犯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或声誉,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使消费者面临更复杂的法律纠纷。
风险二:经济损失风险。消费者与非法中介签署代理协议后,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维权费用或手续费,这些费用可能远高于实际损失,还可能被非法侵占维权退还资金,产生大额经济损失。消费者退保后因年龄或健康状况可能无法重新投保,丧失风险抵御能力,甚至可能被诱导购买高风险产品导致二次受损。
风险三: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委托非法中介代理维权时,往往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家庭住址、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非法出售或用于非法借贷、信用卡套现等,导致消费者遭受电信诈骗、资金盗用等风险,并可能造成个人信用记录受损,对今后买房、买车、出行、就业等产生重大影响。
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打击非法金融中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阳监管分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
一、树立诚实守信理性消费观,从正规渠道办理金融业务。消费者要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及实际还款能力,理性借贷、投资、办理保险,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可通过金融机构官网、营业网点、金融管理部门等官方渠道查询核实,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办理相关业务,切勿轻信自称与金融机构有合作关系的不实说辞。
二、选择正规渠道维权,依法维护金融权益。消费者如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倡导首先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商,如协商不成,可向第三方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监管部门反馈提出诉求,还可通过仲裁、诉讼等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发现自己陷入不法金融中介陷阱,应注意保存证据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保护个人重要信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消费者在办理各项金融业务时,要注意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敏感信息,不随意向不明身份的机构或个人提供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杜绝让他人代为操作,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如发现银行账户泄露或个人信息被盗用,应及时向金融机构申请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阳监管分局










